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办工作动态 > 科学城一中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

文章来源: 日期:2023-12-06 点击数: 文章作者:科学城一中     责任编辑: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


11月22日至28日,“绵阳、北碚、遵义”三地九大学科同课异构现场展评及研讨活动在绵阳陆续开展,三地一线教师及专家评委聚力课堂,深耕教学。科一中教师代表分赴现场,认真听取了课例与专家点评,收获满满。


01语文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1)

2023年11月27日,语文备课组一行前往绵阳中学参加了“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现场展评及相关教学活动。

我们前后听了来自重庆朝阳中学郭丁铭老师、遵义南白中学殷桂花老师和绵阳中学王昕老师的公开课。三位老师的讲课都精彩无比,他们高屋建瓴,极大程度地展示了新高考以来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采用不同构思点、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实施教学,充分展现了个人教学风格,呈现出三堂异彩纷呈、异曲同工的高效课堂。

首先展示的是来自重庆朝阳中学的郭丁铭老师。她上课的主题是——《分析情境融合,拟写视频文本》,她以必修一的名篇《赤壁赋》为例,让学生以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方式切入,制定课堂活动任务,即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从所选片段、拍摄内容描述、拍摄方法和音响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并让其他同学从对象、画面、语言,音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上拟写微视频的场景脚本,极大地改变和创新了我们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郭老师有效地运用跨领域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氛围活跃。郭老师年轻充满活力,学生训练有素,共同向我们呈现了一堂耳目一新又极具创意的新型高效课堂。

遵义南白中学的殷桂花老师一上台便面带微笑,亲切有加。她带给我们的课题是——《以“我”观文,用心审“美”》。她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作群文联读,从庄子、王国维和袁枚等中国文人对“美”的审视和定义,让学生感知何为真正的美。接下来立足课本,简单切实又有条不紊地推进整个课堂节奏。创设了“慧眼观文,以声传情”的学习活动,要求各小组以合作的方式探究两篇作品中的“美”的三重境界,即景物之美、语言之美和情思之美。接着让学生通过集体群读和个人诵读,感知两位文人笔下的故都的秋意,荷塘的浪漫。整个课堂殷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得当,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立足课本圈点勾画的好习惯,并提升了学生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

来自绵阳中学的王昕老师端庄大方,笑容可掬,以“在自然中安顿生命——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审美与移情”为题,开篇就以几个学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推荐词作为导入,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孤独的秋》《荷塘月色》这两篇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美。她要求学生带着任务——为《故》《荷》写推荐词来领取任务,分析这两篇课文的关于经典意象如“花”的描写,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整堂课安排合理,循序渐进,尤其是王老师在课堂的尾声揭示了郁达夫和朱自清这两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人的精神世界,极大的表现了鉴赏文学作品一定要关注“知人论世”这个重点。这课堂的活动设计新颖,师生互动性强,十分符合学生鉴赏一篇散文的审美习惯和思维规律。

总而言之,通过三位老师的完整课堂的认真观摩和学习,我们赞赏之余,不仅感慨,来自不同地域的老师们都特别注重语言的雕琢与课堂的生成性,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较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生长。同时三位老师都能立足“三给”,敢于给问题,给时间,给机会。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并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可谓是师者循循善诱,学者学有所得,听者醍醐灌顶。


02数学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2)

本次三地新教材教法同课异构现场展评及教学研讨活动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主持人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旨在向先行的重庆地区和贵州地区学习交流好的经验与方法。

分别来自绵阳的刘高老师、重庆的黄坤林老师以及贵州的张丹老师献课《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刘老师首先从两个方案的回报引入,再以两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总结归纳出本节重点知识,并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检验;黄老师首先发了学案,并创造性的给出了一则课前自学资料(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让学生从数据上感受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张老师将整个过程形象的比作赛跑,从比赛秩序、比赛方式、比赛结果等方面分别对应整个比较的过程,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各个学校就新教材教法中遇到的困惑提问,现场的专家进行解答。比如,新教材例题变难了、习题变多、课时没变等问题如何处理,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阅读能力,计算器与教学冲突如何处理,现场专家都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次活动,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打开了思路,加强了老师、学校、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三新”背景下的教与学是有意义的。


03英语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3)

为给全市英语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我市英语学科的教学教研水平,2023年11月24日,全市高一英语教师齐聚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参加了三地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来自北碚区的周瑜老师、来自遵义市的肖欣欣老师、及来自绵阳第一中学的罗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堂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现场展示课,为全体教师就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北碚区周老师以其儿子写的一篇“My sweet family memory”作为导入,自然导入关于“family memory”的本堂课核心话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阅读文本环节,通过看图猜测、分组讨论,选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关注核心句型;在操练环节,通过跟读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动巩固文本;并通过抓文章细节分析人物感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关注细节描写。在输出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总结关于如何写好关于家庭回忆的文章,之后再进行当堂写作练习,达到重构文本并训练书写的目标。本节课主线分明,能有效利用过程性文本重构的基本步骤,结合师生自身实际经历进行教学,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对家庭温情的回顾和认同,也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

来自遵义的肖老师以其流利标准的英语口语及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导入部分,她以中国著名的“孔融让梨”经典故事作为导入,导入本堂阅读课“Just a brother”关于兄弟之情的主题。通过“Test your memory”环节激活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回忆;在处理课文structure环节,通过略读、听录音回答问题、与同桌讨论完成核心句型的填空等任务,把skeleton的教学方式融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核心句型;在操练部分,通过设置跟读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渗透文化意识;在输出环节,通过“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 activity”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关于”家庭之爱和兄弟之情”话题的自主的语用输出,并渗透情感教育,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本节课结构完整,层层递进,教学活动多样化,尤其是在课堂中能有效渗透人文素养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可谓是一大亮点。教师注重各个环节的评价分层,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自绵阳一中的罗老师带来同话题阅读课“Just a brother”。整堂课基本符合英语阅读课的流程,不同于大多数英语课堂图片或视频的导入方式,她本堂课最突出的亮点是在于课程开头一首与“family love”相关的诗歌朗诵,生动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本堂课文主题,使学生接受到了英语文学的熏陶。课堂末用一首歌曲作为点睛之笔,与开头的诗歌很好地进行了首尾呼应,整堂课结构十分完整。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的听课学习,我发现这种活动形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同时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04物理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4)

11月24日,高一物理备课组参加了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普通高中学校2023级“绵阳北碚遵义”三地同课异构现场展评及教学研讨活动,欣赏了三位来自三地优秀教师展现的精彩课堂,并对新高考,新教材教学策略进行研讨,受益匪浅。课题选择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摩擦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认识并了解生活现象,并学会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图片

一、课堂精心设计

三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思路清晰,逻辑紧密,结构完整,在引入新课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入,重庆市兼善中学刘鋆老师通过视频以及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导入,从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强调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从力的三要素分析滑动摩擦力,课堂原创度很高,在制作PPT时较好的利用动画功能,直观看出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区别;遵义南白中学罗文在引入课堂时采用小游戏的环节引入新课,并根据生活中保洁阿姨擦扶手的现象展示出需要相对滑动才能产生摩擦力,在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研究过程中,回归课本又高于课本,既采用课本上的基础实验,又设计出原创实验;绵阳中学的李本雪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小玩具引入知识点,抛出问题,并在课堂结束后进行答疑,做到首尾呼应,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借助先进实验仪器完成探究实验,真正做到科技改变科学实验。

二、学生参与度高

三位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均较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特别是罗文老师通过物理学中的转换思想,让摩擦力的方向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根据现象自主总结,发现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从而老师进行规范总结,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同时,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切实关注学僧状态,并给出点评,也会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知道学生处理学生数据,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


05化学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5)

南山中学粟金凤老师跨学科融合(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探究式学习(学生观察“原子光谱”)。教学设计有创新性,大胆进行跨学科融合;整个课堂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素质高,语言表达能力强;探究式学习确实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化学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如果按照这种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应该分为几课时实施?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如何能保证教学进度?


来自遵义的陈燕老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可谓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通过原子结构的探究,让学生形成了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模型,创新新模型的模型建构思想。


重庆北碚周丽老师的课特讲解清晰,娓娓道来。设计了两次游戏PK环节,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大收获: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直接回顾初三所学原子结构示意图,周丽老师结合电磁学理论,从光谱不连续的角度引出波尔的分层模型,进而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电子分层排布。


绵阳中学肖凤娟老师的课用一个视频从化学史角度引入,不仅举例了古希腊哲学家,也提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体会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简单介绍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厚植爱国情怀,彰显学科价值;利用手持分光镜,观察日光灯连续不断的光谱,与氢原子发光光谱进行对比。实验仪器先进,能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科素养;授课逻辑清晰,在化学史中穿插必备知识,并加以适当的练进行巩固。通过一些讨论活动,培养关键能力。


四位老师都用科学史启迪学生思维,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介绍原子结构,精彩的课堂启发我们仰望星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脚踏大地,像学生一样去思考。


06生物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6)

本次活动共由两个阶段组成:首先进行三地教师代表"同课异构"的课例展示与观摩;然后进行"同课异构"课例专家点评、高一新教材新教学策略研讨。

来自绵阳南山中学的杨博、重庆朝阳中学的李于波和遵义航天高级中学的王讯三位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采用不同构思、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实施教学,充分发挥个人教学风格,呈现出三堂异彩纷呈、异曲同工的高效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让观摩的教师们感受到了不同教学方法的魅力。

课堂展示结束后,来自绵阳、北碚、遵义三地的生物教学专家进行了现场评议。三位专家高度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例展示。指出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雕琢与课堂的生成性,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较好促进了思维的生长,同时三位老师都能立足"三给",敢于给问题,给时间,给机会。同课异构,有准备,有碰撞,有思考,各美其美,精彩纷呈。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必有吾师。本次"绵阳、北碚、遵义"三地学科同课异构现场展评及研讨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创新,为三地生物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次三地教师的合作交流,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弥补了各地教育教学的不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07政治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7)

2023年11月23日,我们来到了绵阳实验高中参加高2023级“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教法同课异构现场展评活动(政治学科),在这里聆听了三堂贯彻核心素养的新课堂,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

首先是来自遵义的袁一尹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华为p60的芯片,设置了三个子议题:1.用“芯”听,听中国芯崛起之声,理基本特征;2.用“芯”想,析中国芯强盛之路,解经济职能;3.用“芯”盼,盼中国芯未来之景,明制度认同。层层深入,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环环相扣趣味横生,尊重学生主体通过制作海报、模拟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三行中国情诗提升学生兴趣和获得感。其次是来自重庆的唐俊老师,在课前播放重庆宣传片缓解了孩子们紧张的情绪,结合大家对重庆的印象以轻轨的建设着手:以“轨”迷情深解密重庆政府为什么对轨道情有独钟;以“轨”斧神工探析重庆政府如何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TOD”模式让学生设计轨道路线并解释缘由,这样的课堂情景真,学生落实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最后是我们绵阳南山中学的唐丽玲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力,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将教材进行了重组优化,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出现爆发式增长,到政府如何助力新能源汽车升级,再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是如何彰显社会主义优势的,全课重难点突出,解决了学生做题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除了授课老师的精彩教学以外,各地的专家评审和各学校老师的点评也异彩纷呈,大家发现了亮点也指出了缺点和不足,让我们思考我们接下来应如何教学,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帮我们备考新高考指出了方向思路,让我们意识到今后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引领,深挖教材和时政,创造更高效的教育体验。


08历史学科心得体会

11月22日,我校高一年级刘忠国老师和曾芳老师参加了绵阳市、北碚区、遵义市三地的历史学科,同课异构教育研究活动。三地教研活动主要由三位历史老师呈现了三堂围绕“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精彩同课异构课。

三位老师都以新教材为基础、新课标为准绳、新高考为方向,充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精彩呈现。重庆的老师以“行善制 立大治 开盛世—从社会治理角度看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主题,以“治之重要前提—人才选拔;治之关键环节—权力运行;治之物质基础—赋税征收”为主线,以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为情境串联线,多用表格结论简明扼要,重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合作探究、思维成型的可操作化方法。遵义的老师以“选人之法:选官制度走向公平;用人之法:中央官制走向成熟;养人之法:赋税制度走向简约”为主线,主题明确、线索清晰、重视基础,但设计较为朴实,亮点不够突出。绵阳的老师以“英华颉四方;群贤筑明堂;赋民知甘苦;理政思兴亡”为主线,化繁为简、重点突出,主线清晰,讲出了时代变迁,观照当下,谈解决策略,讲出了历史知识的生活价值。

三位老师讲课结束后,三地教研员对这三节课进行了点评,在专家点评环节,专家强调历史课堂教学是主题化、探究化、情景化、问题化,历史老师要对知识保有好奇心,扩展历史视野,精心设计问题,培育学科素养。


09地理学科心得体会

因思而进,因研而精 ——“绵阳北碚遵义”三地新教材新教法同课异构研讨心得(图8)

2023年11月22日在富乐国际中学召开了绵阳、遵义、北碚三地同课异构地理联合教研活动,现将主要活动内容通报如下:

上午分别由来自绵阳、遵义和北碚的三位教师就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植被这一章节分别进行了上课展示。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谓各具特色。其中绵阳老师以富乐中学的校园内环境及周边环境为素材,生动形象地开展了关于植被的调查方法,植被与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

来自遵义市的老师则由地表自然地理圈层之间的关系引入,利用不同地区地表植被的图片,利用表格引导学生归纳地表各自然带的主要特征及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引入了地表水平自然带的差异性及产生原因,整节知识点落实及为扎实。

来自北碚的老师则以胡杨林为例,重点阐释了植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胡杨林旺片为例阐述植被的调查方法。以胡杨叶片为例来讲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胡杨泪为例阐述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以胡杨精神为例贯彻德育目标。以小中见大的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三堂课各有特点。

当天下午,分别先由三位上课教师针对各自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设计思路进行了表述。然后分别由三地的地理教研员针对上午的展示课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绵阳市教研员主要针对三节展示课的优缺点进行了点评。遵义市教研员则侧重阐述了高一年级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及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北碚市的教研员则就问题情景式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供稿丨 高一年级 )


文章作者:科学城一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