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或许很少会特别留意头顶传来的声响,但有一种特殊的“声音信号”——人民防空警报,却承载着守护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战时防空的“命令书”,也是平时防灾的“预警器”,更是国家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人民防空警报的神秘面纱,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一、什么是人民防空警报?
人民防空警报,简称“人防警报”,是指国家通过专用设备向公众发布的特定音响信号,用于在战争空袭、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下,向居民传递预警信息、行动指令或解除威胁通知。它是人民防空(简称“人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核心目标是“战时保护生命、平时服务民生”。
从历史维度看,防空警报的诞生与战争紧密相关。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开始用于军事轰炸,欧洲城市便尝试通过敲钟、吹哨等方式预警空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伦敦、莫斯科的大规模空袭,促使各国建立起更规范的警报系统。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人防体系,防空警报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升级,如今已成为覆盖城乡的“声音防线”。
二、防空警报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
我国现行的防空警报信号分为三类,每种都有明确的音响特征和对应行动指令,通过“声音长短组合”传递信息。以下是具体分类及识别要点:
1. 预先警报:发现空袭征兆,准备防护
鸣响方式: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总时长约3分钟)。
含义:表示敌方可能即将发动空袭,提醒居民立即关注官方信息,做好疏散或隐蔽准备(如检查应急包、规划前往人防工程的路线)。
适用场景:战时空袭征兆出现时(如侦察机临空、导弹发射迹象);和平时期也可用于重大灾害(如强震预警)的初期警报。
2. 空袭警报:空袭已发生或临近,立即隐蔽
鸣响方式: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总时长约3分钟)。
含义:表示敌方空袭已开始或即将到达,必须立即采取防护行动——关闭燃气、电源,携带必要物品(如证件、饮用水),迅速前往最近的防空地下室、地铁站等掩蔽场所,或利用地形地物(如地下室、坚固墙体)隐蔽。
注意:听到此警报时,切勿因慌乱滞留室外,高层建筑居民应避免乘坐电梯。
3. 解除警报:威胁已解除,恢复正常
鸣响方式:连续鸣响3分钟(无间隔)。
含义:表示空袭或紧急威胁已经结束,危险基本消除,居民可有序返回住所,同时关注后续通知(如是否需要继续防护、参与救援等)。
后续行动:检查自身及家人安全,协助伤员救助,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善后工作。
三、我们该如何正确响应?
听到防空警报时,保持冷静、快速行动是关键。以下是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建议:
1、日常注意:主动了解居住地附近的人防工程位置(如防空地下室、地铁站)、应急疏散路线,家庭可储备应急包(含手电筒、饮用水、急救用品等)。
2、听到预先警报:立即关闭燃气、电源,检查随身物品,告知家人做好疏散准备,按照预定路线前往隐蔽场所。
3、听到空袭警报:若在室外,迅速就近进入坚固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楼房)底层或地下室,远离玻璃窗、广告牌;若在室内,关闭门窗,躲在承重墙内侧(如卫生间、楼梯间),用枕头、棉被保护头部。
4、听到解除警报:有序返回住所,检查燃气、电路是否安全,协助社区统计伤亡与损失,配合后续安置工作。
*特别提醒:人防警报设施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保护,破坏人防警报设施属于违法行为,严重的会触犯《刑法》。警报控制系统、警报鸣放设备及其部署情况涉及国家秘密,恶意干扰、窃听、侦收、破解或泄露防空警报控制信号均涉嫌违法。